| 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云:“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座故城,见证了北魏“孝文宣武之治”的鼎盛,也目睹了这个帝国的崩溃。 北魏洛阳城二期工程 北魏洛阳城一期工程,是在曹魏、西晋洛阳城旧址上重建了宫城与皇城(内城)。二期工程的核心是营建外郭城。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完成了外郭城的规划与城墙建设。外郭城呈不规则长方形,规模宏大。城墙采用夯土筑成,基宽约20米。外郭城设有12座城门,东西各3座,南北各3座,城门形制规整,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洛阳伽蓝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其界域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西至张方沟,东至七里桥。外郭城的城门与内城道路相对应。《洛阳伽蓝记》中所谓的“城内”通常指宫城皇城区域,“城西”“城东”等则指外郭城区域。 展开剩余84%外郭城内规划建设了道路网络和功能分区。以南北向的铜驼街为中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内规划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包括居民区(里坊)、商业区(市)、手工业区、宗教区等。道路系统呈棋盘状分布,主次分明,形成了“九经九纬”的格局。这种规划既继承了传统都城的设计理念,又有所创新,体现了北魏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就。 整个外郭城范围内划分出三百二十余个方形的里坊,每坊四周筑有坊墙。在外郭城,设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主要的工商业区。 北魏迁都洛阳后,与南朝邻近,感受到的军事压力增大。迁都后的六年中,孝文帝三次南征南齐。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南齐将领陈显达北伐,孝文帝抱病亲征,大破齐军。但孝文帝积劳成疾,引军北还,于途中驾崩。五月,葬于洛阳北郊官庄东南的长陵,谥号高祖。 孝文帝驾崩时,北魏洛阳城二期工程尚未完工。继位的宣武帝元恪,继承了孝文帝的改革事业,在守成中开拓。他在位的十六年间,北魏国力臻于鼎盛。孝文帝与宣武帝两代统治时期,史称“孝文宣武之治”。 宣武帝时期完成了二期工程的主体建设,并对宫城进行了提升,增建了太极前殿等重要建筑。他在洛阳太学旧址上重建了太学。在伊河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圜丘,作为祭天的场所。 二期工程竣工后,洛阳城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同时期罗马帝国极盛时的首都罗马城面积仅为洛阳城的五分之一左右。 胡灵太后与洛阳建设 宣武帝时期,北魏在对南朝的战争中屡获胜利,疆域拓展至长江沿岸。 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宣武帝在洛阳驾崩。年仅六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明帝年幼,其生母灵太后(胡氏)临朝听政,群臣上书称其为“陛下”,她自称“朕”,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胡灵太后出身汉族官僚家庭,其父胡国珍官至司徒,这种背景为其日后参政奠定了基础。作为女性统治者,她突破了传统限制,通过政治手腕和人脉网络维持了长达十余年的实际统治。其执政前期,北魏政局相对稳定,这为推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统治兼具女性的细致与政治家的决断,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洛阳城的建设中。 胡灵太后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她下令完善洛阳的供水系统,开凿水渠引水入城,解决了居民用水问题。同时加固城墙,修建护城河,增强了城市防御能力。她还规范了商业区布局,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胡灵太后虔诚信佛,对洛阳佛教建筑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她的鼎力支持下,洛阳城内及周边兴建了大量佛寺,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家寺院永宁寺。该寺规模宏大,寺内九层木塔高达四十余丈(约合今136米),是当时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胡灵太后不仅提供资金,还亲自参与部分寺院的设计规划。 除了永宁寺,胡灵太后还资助修建了瑶光寺等众多寺院。这些建筑融合中原传统与西域特色,形成独特的北魏风格,通常以塔为中心,四周环绕殿堂僧房。胡灵太后的崇佛政策,不仅推动了佛教传播,也极大地丰富了洛阳的城市景观,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胡灵太后通过城市建设深刻塑造了洛阳的城市文化。佛教元素融入城市空间,使洛阳成为北方佛教中心。佛教节日和法会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的影响下,洛阳成为多元文化(汉族、鲜卑、佛教等)交融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 正光政变与河阴之变 胡灵太后执政前期,孝文帝之子、清河王元怿辅政。元怿德才兼备,威望甚高,政局平稳,社会发展。 然而,禁军统帅元乂与大宦官刘腾图谋不轨。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七月,元乂、刘腾发动宫廷政变,将胡灵太后幽禁于后宫嘉福殿,杀害元怿。史称“正光政变”。这次流血政变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元乂、刘腾把持朝政四年之久。他们卖官鬻爵,腐败横行,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动荡。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事,六镇兵民纷纷响应,北魏统治根基动摇。同年,刘腾死。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秋,胡灵太后成功复辟,诛杀元乂。但此时各地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胡灵太后虽重掌大权,却已无力扑灭。 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二月,孝明帝突然驾崩,年仅十九岁。胡灵太后立年仅三岁的皇族幼子元钊为帝,天下哗然,普遍怀疑孝明帝为太后所鸩杀。这一事件给了早有野心的军阀尔朱荣口实。 尔朱荣,契胡酋长,借六镇起义之机,以平叛为名建立起强大的私兵武装。胡灵太后复辟后,对其加官晋爵以示笼络。孝明帝死后,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率大军南下。 尔朱荣进入洛阳后,将胡灵太后及幼主元钊沉入黄河。随后,他以“祭天”为名,诱骗王公百官二千余人至河阴(今河南孟津),以骑兵包围,尽行屠杀。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立彭城王元勰之子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则因杀戮过重,民愤极大,不敢留居洛阳,远居晋阳(今太原)遥控朝政,伺机篡位。此时的洛阳城,人心惶惶,富户纷纷弃宅逃亡。 北魏帝国的崩溃 孝庄帝元子攸形同傀儡,朝廷要职皆由尔朱荣部将担任。尔朱荣还将原为孝明帝嫔妃的女儿强立为孝庄帝皇后。孝庄帝外受尔朱荣胁迫,内遭尔朱皇后掣肘,处境艰难。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受制,趁尔朱荣入宫朝见之机,伏兵将其杀死。 尔朱荣之侄汾州刺史尔朱兆和堂弟尔朱世隆闻讯,立即率军进攻洛阳。孝庄帝虽招募敢死队万余人与之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孝庄帝在逃亡途中被俘,先被囚于永宁寺塔,后被押至晋阳杀害,年仅二十四岁。尔朱氏军队攻破洛阳后,纵兵抢掠,大肆捕杀宗室、百官,洛阳城陷入血海之中。 建明二年(公元531年)四月,军阀高欢攻入洛阳,剿灭尔朱氏势力,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矛盾激化,逃奔关中依附另一军阀宇文泰(鲜卑宇文部后裔)。高欢随即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并强行将洛阳宫室、官府、寺庙拆毁,挟持全部官民,迁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北魏帝国至此分裂为东魏(高欢控制)和西魏(宇文泰控制)。洛阳在随后的东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对峙中,成为反复争夺的战场,屡遭兵燹,繁华荡尽,沦为一片焦土。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在洛阳置洛州总管府,对残破的城垣宫室进行了一些修缮。隋朝建立后,仍设洛州总管府于洛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汉魏洛阳城西约十八里的周王城旧址上另建新都,即隋唐洛阳城。至此,北魏洛阳城彻底废弃。隋末,瓦岗军曾一度占领其废墟,但随着瓦岗军的败亡,这座承载了辉煌与沧桑的故城最终完全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作者:郑贞富) 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云:“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发布于:北京市
|